歡迎來到安徽作家網  |  設為首頁
安徽作家網

安徽省作協主辦

余同友:《翻過山嶺,夢想花開》

發布時間:2020-06-05  來源:安徽省文聯 微信公眾號  作者:




翻過山嶺,夢想花開


余同友


一條彎彎曲曲的省道從縣城出發,翻越數十座大山和三處峻嶺:大越嶺、小越嶺、稠嶺,行進39公里,方才到達這里——皖南石臺縣七都鎮河口村。

盡管有思想準備,但眼前這偏僻的景象仍然讓“老扶貧”李朝陽吃了一驚。

“老扶貧”李朝陽并不老,是一名80后,但扶貧資歷不淺。2012年,他就被所在單位——安徽省民委選派至淮南市謝家集區孤堆回族鄉楊村鎮任職第一書記。任期快結束時,得知單位扶貧點調整至皖南石臺縣,他又主動申報參加第六批選派干部工作。2014年10月,他來到河口村,任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兼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

出生、成長在平原的他,經過山道顛簸,人暈了一路。當晚翻看村里基本情況,心里又是一涼:全村432戶,1608人,經2014年精準識別,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41戶413人。因為地處深山,關山難越,村里沒有一家像樣的企業,沒有一個像樣的產業,村級集體經濟更是空白,多年來都是省市縣各級單位重點扶持的貧困村。

如何讓小山村脫貧?

這一夜,李朝陽想了很多很多。



《夢幻山鄉》攝于石臺縣大演鄉白石村



種菇記





李朝陽第一次見夏光和是在一個下雨的黃昏。低矮的老房子里,低頭一看,堂前地上還汪著一小灘水。再抬頭看,原來屋頂上瓦片碎裂,外面大雨,屋里小雨。

夏光和才40多歲,卻面相顯老,見到李朝陽,半天沒說一句話。

他是被貧困壓得透不過氣來:一家5口人,母親86歲了,全家一年的收入加起來不到萬元。妻子是云南人,2006年嫁過來,因為一直湊不齊路費,十幾年里沒回過娘家一次。妻子經常夜里流淚,思念遠方的親人,夏光和看到也十分難受。他常想,自己和妻子起早摸黑地做事,卻總是掙不到錢,擺脫貧困怎么這么難?

李朝陽問:“老夏,愿不愿種平菇?這個能掙錢呢。”

夏光和摸摸頭道:“種平菇?我只會種田做茶,那個東西我一點不懂啊。”

“不懂沒關系,你看啊,我們準備這么干……”

李朝陽肚子里的想法,不是憑空冒出來的。

那段日子,李朝陽白天在村里轉,晚上輾轉反側地想,多次帶著村里的同志外出考察,還請到了安徽農業大學的專家來村里“把脈”。最后,決定在村里搞秸稈食用菌立體種植,成立食用菌種植合作社。

聽說有人指導,只要在大棚里干活就行,夏光和放心了:“那我愿意!”

說干就干。資金籌措起來了,大棚建起來了,專家入駐指導了,菌棒也順利上架了。李朝陽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到大棚里看看。平菇身上寄托著鄉親們的心血和盼望。

讓人欣喜的是,平菇長得很好。2014年底,河口村食用菌合作社的第一批大棚平菇豐收了。可是,沒容李朝陽高興,問題來了,原定的承銷商出了問題,平菇賣不出去,李朝陽急出一嘴火泡。

怎么辦?看來得自己闖市場。

李朝陽帶著村干部,晚上10點多出發,凌晨4點鐘趕到銅陵、安慶、蕪湖等地的蔬菜批發市場。那個鐘點正是大批發商進場上貨的時候,李朝陽先是扮成進貨商,挨個商戶談價格、摸行情。了解價格后,他再拿著樣品一家家推銷。

一開始,批發商信不過李朝陽:“你這不像做生意的啊?”李朝陽抖出身份:“我是省里下派的干部。這平菇可是我們村里老百姓的希望啊!”批發商們面露贊許:“你這干部可真能吃苦,一連多少天都是天不亮就在這里轉。行!你們的平菇我們要了!”

有了第一季的成功,大家伙兒干勁十足。2015年初,為了加快出菇,趕在春節前賣個好價錢,村民們等不及了,琢磨著升溫能讓平菇長得快,于是把大棚都密封了起來。一天以后,原本水靈靈的平菇卻變得干癟瘦弱,大家伙兒一看,猜想可能是缺氧,立馬又來了個大通風,將密封簾全撤了,不想又過一天,更干瘦了,這樣根本賣不掉。

大家慌了,打電話給遠在浙江跑項目的李朝陽。李朝陽連夜從浙江趕回合肥,找到安徽農業大學的專家。那位專家正患感冒,李朝陽向專家拱手懇求:“老師,我殘忍地求求您,隨我去一趟村里吧。”他和專家連夜趕到村里,走進大棚,立即采取緊急措施補救,平菇總算轉危為安。

2015年,夏光和從合作社分到1萬多元,他高興得眼淚都流了下來。后來,根據市場需求,合作社的13個大棚又種起了香菇,共吸納了39戶貧困戶。一個棚子有萬把個菌棒,而一個菌棒就有3元左右的利潤。

如今,河口村的食用菌已經供不應求。而夏光和通過加入食用菌合作社,每年家庭收入3萬多元。2016年春節,他帶著妻子孩子第一次去云南看望岳父母,2017年又蓋起了二層小樓房。日子有了奔頭,他緊鎖的眉頭也舒展開來了。

不光是食用菌產業,李朝陽還引導成立了生態富硒茶種植合作社、生態黃牛養殖合作社、植保服務合作社等,慢慢形成了一個個產業群,全村貧困戶幾乎都參與其中。

到2016年,河口村貧困戶從141戶減至10戶,貧困發生率降至1.7%。




《古河道孕育著良田》攝于石臺縣仙寓鎮臺山村





奔跑記



天剛亮,15歲的吳家洛就起床了。聽見他窸窸窣窣起身的聲音,他母親說:“下小雨,就別跑了。”

吳家洛沒回話。他有點煩,初中畢業在家待了半年,他一直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里。做農活,他不愿意;而出去打工,年齡又不夠。

他只知道自己喜歡跑步,從小就喜歡,還在學校運動會上拿過獎。除了這點天賦,他不知道自己還能干什么。于是他每天起床后就去跑步,仿佛只有跑起來,他對生活的憧憬才依然鮮亮。

聽著兒子跑遠的腳步聲,父親吳多平嘆了口氣。他很焦慮,孩子每天只知道跑步,在村里人眼里像個笑話。家中4口人,上有70多歲患病的老母親,下有在家待業的獨子,平時生活全靠夫妻倆種茶葉和打零工維持。兒子的未來該怎么辦?

吳多平想到了自己。他當年在工地上做小工,因為文化水平不夠,只能賣力氣,收入只有技術工人的一半不到。吳多平不希望兒子也走這條路。

“我想讓他學一門傍身的技術,但我們家沒有錢,也沒有門路。”坐在家門口的小竹凳上,吳多平嘆著氣對前來走訪的李朝陽說。

李朝陽記下了吳多平的話。他思索著,扶貧先扶智,開展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想到這里,他坐不住了,立即趕回合肥,尋找合適的教育資源。這一找,找到了安徽汽車工業學校。

聽說是為貧困戶解難,學校領導一口答應下來。2016年春季,河口村5個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赴安徽汽車工業學校就讀汽車制造與檢修的春招班。校方給孩子們很大關照:學費免去,住宿費免去,發了價值500元的床單被褥等生活用品,還給孩子們每個月200元助學金,補貼他們生活。

吳多平聽著兒子從省城打來的電話,看著他發來的照片,高興極了。特別是聽兒子說,市場上技術工人吃香,這幾年他們學校畢業生就業前景很不錯,能很快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當爹的更是樂得合不攏嘴:“這下我不操心了。”

2019年,吳家洛畢業了,順利進入省內一家大型汽車公司,月薪6000多元。

聽到這一消息時,李朝陽也倍感欣慰。由這個愛奔跑的少年,李朝陽想到,貧困村的鄉親們,其實很多人心里都有一個奔跑的夢想,如何激發他們的熱情?必須志智同扶。

于是,村里在每個村民小組建起了“扶貧夜校”,宣傳扶貧政策;村兩委組織開辦“河口大講堂”,邀請高校專家和創業成功人士來村里,分享實用技術和創業經驗。一批貧困戶學得一技之長,實現勤勞致富,一舉摘掉“窮帽子”。村里還開展了“河口村脫貧貢獻獎”“河口好人”等各種評選表彰活動,用榜樣的力量提升精氣神。

村里的這些評比活動、學習講堂,李朝陽每次都親自參加。每次聽著村民們開心的笑聲,他仿佛看到一個個身影正躍躍欲試,也要奔跑起來!




《山中無閑田》攝于石臺縣丁香鎮庫山村




留客記





天黑了,村支書老章特意來村部喊李朝陽:“這個周末你又不回家。走,今晚上我家吃飯去,這次你必須得去,到村幾年還很少摸我家的筷子呢。”

李朝陽知道老章的意思了。眼看著在河口村就干了3年,按規定他這一次任期將滿,就要回城了,老章這是提前話別呢。“好,這飯我得吃!”

山村的夜晚一片安詳,秋蟲鳴唱,山月無聲。老章和李朝陽“把酒話桑麻”,說著村里的事:

老桂的黃牛又賣掉了幾頭、家洛在學校里參加了演講比賽、蔡小芳的病有了好轉……

說著說著,老章忽然沉默了。他默默喝了一杯酒,然后一臉鄭重地說:“朝陽啊,聽說你要回省里了,大家非常舍不得啊。”頓了頓,他又說:“我們確實需要你,但也知道你在村里都干了6年了,不好開口。可是鄉親們的想法,我也攔不住。”

聽了這話,李朝陽心里特別不是滋味。確實,3年來,他的所有牽掛都與這個小山村聯系在了一起,他也舍不得鄉親們,他更放不下尚未脫貧的10戶鄉親。可是,如果組織上同意自己再留任,這一待可又是3年。對個人來說,這又是多么寶貴的3年啊。

見李朝陽猶豫著,老章從口袋里摸出了一封信遞給他。

李朝陽打開一看,這個男子漢不禁眼眶濕潤。

這是河口村村民為挽留李朝陽而寫的信:“聽說李書記今年就要回省里工作了,大家都很舍不得。我們村里就需要這樣的干部,特別是村里的工作離不開他……懇請省民委領導能讓他在村里再干幾年。”信末尾的落款,是一個個紅手印。

李朝陽頓時明白了,淳樸的河口村人這是在用最樸素的方式挽留他。

他慢慢數起鮮艷的紅手印——方來根、吳紅明、李風秀……紅手印下是每個村民的名字,足足289個紅手印。

老章輕輕說道:“朝陽,村民需要你,留下來吧!”

李朝陽含著淚,點點頭。

這一夜,李朝陽失眠了。凌晨時分,他睡不著,爬起來向省委組織部和省扶貧辦寫下請戰書:河口村的扶貧事業尚未結束,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個任務務必讓我來完成。

組織上同意了李朝陽的請求。

鄉親們松了口氣,李朝陽的擔子卻更重了。從哪干起?他在村兩委會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著眼河口村長遠發展,就必須要融進長三角。你們把我留下來了,而融入長三角,我們得想辦法留住高人、能人。”

李朝陽想盡辦法將客商留在河口村。他聽說浙江一家服飾公司有意在省外建童裝加工基地,便立即聯系,想在村里建扶貧車間。公司來考察,發現留守婦女較多,勞動力豐富,便答應合作,但苦于找不到有經驗的車間管理人員。

李朝陽摸底走訪,得知本村村民孫小平在外地服裝廠,干的就是車間主任,便動員他回鄉來負責扶貧車間。孫小平一開始不愿意,李朝陽說:在外地你是給別人打工,這是在自家門口做管事的,不一樣啊。孫小平有點心動,又擔心村里車間條件不行,沒有電腦、打印機,沒法辦公,也沒有地暖,遇冷遇熱,工人們待不住。李朝陽立即拍了胸脯,轉頭就跑去幾家單位“化緣”,滿足了孫小平的要求。

服裝車間很快投產了。村里的婦女們特別高興,她們有務工需求,但是因為要照顧老人小孩,走不開,現在在家門口就能就業;車間里鋪上了地毯,裝上了空調,不論寒暑,婦女們在車間勞動,她們的孩子就在地毯上玩耍……

李朝陽不但“勸”回了本村人,還“勸”來了外地客商。

那是2019年年初,李朝陽到一家農戶走訪,見他家里來了位客人。客人姓宋,年輕時在蘇北等地從事船舶航運,后來有了自己的船舶公司。近年宋老板由于身體原因,公司交由別人打理,自己休養。他到河口村走親戚,發現這里環境宜人,常過來小住。

李朝陽聞到了機遇的味道,當下勸說宋老板:不如就在河口村投資辦茶廠。

宋老板搖搖頭:“干不了啊!我又不懂茶。”

李朝陽繼續勸:“不懂茶不要緊,我們幫你找茶師傅。你管理一個船舶公司都行,這個小茶廠還不是妥妥的?你還有那么多商業渠道,這么好的環境、這么好的茶,你那些商業伙伴不也需要?”

宋老板想想,似乎是這個理兒。不容他說什么,李朝陽跟進又勸:“你要是建茶廠,村里出面幫你租一戶民房,你就可以長期住在這里。至于廠房,村里原有的集體茶廠一并租給你……”

盛情難卻,宋老板留下來了,當年就投資建起了以茶葉為主的農產品公司,深山村里第一次有了茶葉品牌。農產品通過了各種認證,還開通電商平臺,一并帶動筍干、蜂蜜、富硒米等的銷售,宋老板干得越來越歡。

一個初夏的清晨,走在去村民家的路上,李朝陽又開始了一天的忙碌。薄霧散去,醒來的山村愈發美麗,迎著初升的太陽,他的步伐也愈發堅定。

翻過山嶺,夢想花開,農民致富路正寬……

(作者系省文聯專業作家、安徽文學副主編,刊發于《人民日報》2020年6月5日第20版)






《生態家園》攝于石臺縣大演鄉新唐村


攝影:王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极品粉嫩嫩模大尺度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成在人线|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狠狠色综合网久久久久久| 国产欧美va欧美va香蕉在线| 一级毛片在线不卡直接观看|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产一级免费片| 999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蜜桃| 毛片大全在线观看| 国产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中文| japanese中文字幕| 日韩免费黄色片| 亲胸揉胸膜下刺激网站| 韩国日本好看电影免费看| 大桥未久恸哭の女教师| 久久亚洲精品专区蓝色区| 浮力影院欧美三级日本三级| 国产亚洲综合视频|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极品美女丝袜被的网站| 办公室开档情趣内衣做爽视频| 五月天久久婷婷| 天天影视综合网| 久久久精品国产| 欧美日韩第一区|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 国产精品揄拍一区二区久久| 日本制服丝袜在线|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色偷偷91久久综合噜噜噜| 天天爽夜夜爽人人爽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96精品亚洲| 精品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亚洲一区在线电影| ?1000部又爽又黄无遮挡的视频| 无码色偷偷亚洲国内自拍|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专区| 精精国产XXXX视频在线| 国产女王丨v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