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5-15 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王諍
今年是著名作家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的百年誕辰。在作家的故鄉江蘇高郵,汪曾祺紀念館即將于本月18日正式對公眾開放,無疑是一系列紀念緬懷活動的重中之重。
汪曾祺紀念館與汪曾祺故居比鄰而居 攝影 袁玉華
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圍繞“聚文化人”、“聚才創新”為主題,依附汪曾祺故居新建的汪曾祺紀念館(新館),以及汪曾祺文化特色街區去年一并開工建設,并于今年五一前剛剛竣工。作為2019年高郵城建十大項目之一,汪曾祺文化特色街區總建筑面9000多平米,按“一軸兩帶三片”分為四個功能區域:汪曾祺紀念館、汪迷部落、汪氏家宴以及汪氏客棧。
說是“新館”,原來2017年作家逝世二十周年之際,高郵“汪曾祺文學館”(2000年開館)經裝修布置,更名為“汪曾祺紀念館”重新開放。紀念館由黃永玉題寫館名,汪曾祺生前北京寓所的書房及藏書整體搬移到館內,是彼時重開的一大亮點。汪曾祺的小老鄉,現居北京的作家王樹興告訴澎湃新聞,“汪曾祺文學館本來占地就不大,也比較簡陋,專門再建一所紀念館當時就有動議。之前的‘老館’在旅游景點文游臺,現在的‘新館’設在東門大街汪曾祺故居所在地。兩者離得不遠,不到一公里。”
《高郵日報》2018年報道,汪曾祺紀念館曾被列為該市“文化立城”工程之一,由文旅公司承擔施建,借鑒莎士比亞“故居+紀念館”模式,后由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主理規劃設計。紀念館建筑風格古樸大方兼具現代簡約,遠看像七摞掀開的書稿(大體對應汪曾祺生前所涉獵的小說、散文、戲劇、詩歌、書信、雜著、談藝等文學體裁),木紋清水水泥的外立面上,蝕刻出稿紙疊放的肌理,翹起的“卷邊”恰成自然挑高的飛檐。
走進展館,影壁磚墻上汪曾祺畫像當中懸掛(畫像照片為上世紀80年代美國攝影師所攝,是汪曾祺最滿意的一張肖像,生前便掛于房內),《受戒》《人間草木》《大淖記事》《沙家浜》等作品銘牌分列兩旁,述說了作者一生的文學成就。汪曾祺生前常說,“我的家鄉是一個水鄉,我是在水鄉長大的,耳目之所接,無非是水,水影響了我的性格,也影響了我的作品的風格。”有念及此,紀念館四周以水為主題景觀打造,寓意館主一生難以割舍的水鄉情結。
整座紀念館通過形態錯動、疊加,形成多個內院,好似以往汪家大院院落的天井空間。館內共分兩層,分為11個展廳,由“百年汪老”、“汪曾祺的文學世界”、“家鄉的人和事”、“為人為文”、“懷念與傳承”等主題統攝,每個篇章連接在一起,不僅勾連了汪老一生輾轉的地理軌跡,也活畫了他筆下豐富多彩的文學世界。展覽的前言和結束語,皆由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作協主席鐵凝撰寫。汪老生前最看好的女性作家如此寫道,“他像一股清風刮過當時的中國文壇,在浩如煙海的短篇小說里,他那些初讀似水、再讀似酒的名篇,無可爭辯地占據著獨特雋永、光彩常在的位置……汪老離開我們了,但他的文學和人格,他用小說、散文、戲劇、書畫為人間創造的溫暖、愛意、良知和誠心,卻始終伴隨著我們。”
據悉,今年“五一”期間,汪曾祺紀念館曾試運營首次開放。在當地的社交平臺上,儼然成了又一處網紅打卡地。高郵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汪曾祺的三位子女,《小說選刊》原副主編王干,汪曾祺研究會會長陸建華等親屬和文化學者都會出席18日的開館活動。當天還會在高郵市博物館舉辦“汪曾祺書畫作品展”的開展儀式。受疫情影響,相關活動從簡組織,“汪曾祺紀念館一定會成為文學愛好者們雅集的好去處,歡迎五湖四海的‘汪迷’前來尋訪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