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作協組織由李朝全、李春雷、紀紅建、普玄、曾散組成的作家小分隊,深入武漢抗疫一線進行采訪創作。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作家們馬不停蹄地開展采訪,創作并發表了多篇反映感人抗疫故事的報告文學作品。3月31日,中國作協赴武漢采訪小分隊都已平安返回。4月2日,記者采訪了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作家李朝全。
記 者:對于此次采訪活動,中國作協是如何進行召集和安排的?您個人在決定參與采訪時,內心是怎么考慮的?
李朝全:疫情面前,文學不能缺席。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廣大作家紛紛拿起手中的筆,書寫抗疫故事,記錄人間大愛。中國作協創研部與人民日報社文藝部合作,組織邀請知名作家采訪創作,在《人民日報》大地副刊開設“抗疫一線的故事”專欄。與此同時,中國作協黨組也在尋找適當的時機,希望能及時派出一支作家小分隊,深入到武漢抗疫一線進行采訪。2月24日,中國作協黨組和中央指導組宣傳組、湖北省作協聯系,探討派作家前往武漢采訪的可能性。對方回復,非常歡迎作家前來采訪,前線有太多感人的故事。于是,中國作協黨組立即確定作家名單,5人小分隊很快就組建完成,并決定由我來負責后勤保障,協調聯絡和采訪工作。至于我個人,參與這次采訪工作,自然是責無旁貸的。出發前,作協辦公廳和服務中心找來了一些防護用品,讓我帶上。大家都很關心作家們的安全。
記 者:在去武漢之前,您有什么樣的采訪、創作設想?這些設想最終進行得如何?
李朝全:在疫情發生后,我每天都在密切關注疫情的發展,對于疫情中表現突出的那些人物、許多感人的故事也都有所了解。因此,對于采訪,心里有一些基本的思路。到了武漢,中央指導組宣傳組在和我們交流時提出,有一些重點的人和事可以去采寫。譬如,他們希望我們好好采寫一下武漢同濟醫院的救治工作;還有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張繼先,以及眾多醫務工作者、人民警察、社區工作者等;另外,方艙醫院是中國救災醫學史上的創舉和奇跡,也值得好好書寫。最后,每位作家都選定了自己的選題。我主要采寫同濟醫院的情況。在實際采訪過程中,大家發現了越來越多的令人感動的普通人的故事。我們都把這些故事及時地寫成報告文學在報紙上發表。因此,我們實際的采訪和創作,超出了最初的設想,也收集了非常多的創作素材。
記 者:在采訪過程中,哪些人和事是令您感觸最深的?
李朝全:在采訪中,感觸最深的,首先是武漢老百姓在這場疫情中的經歷和遭遇。他們遭受了疫情帶來的苦難,很多人為了親情、友情付出了自己巨大的愛。還有很多人冒著生命的危險,沖在抗疫第一線。特別是當地的醫護人員,他們是偉大的戰士,是了不起的英雄。他們從疫情萌芽至今仍在堅守,仍在一線作戰,他們的付出、犧牲、奉獻,給了我們最大的感動,值得我們給予最高的禮遇,給予英雄的贊美。他們所經歷的一切,是最讓人感動的,也最值得我們每個人去用心體諒,去感同身受。當然,還有從四面八方前來支援武漢和湖北的42000多名醫護人員,他們確實是了不起的逆行者,是戰士是英雄。這是我們每一個人尤其是湖北人所不應遺忘的。那些為我們雪地抱薪、深夜提燈的人,不僅值得我們感恩,更值得我們銘記。只有永遠尊崇、愛戴、景仰和厚待英雄,我們的民族才會英雄輩出。
記 者:您在3月16日發表的文章《逆行記》中提到,計劃聚焦“90后”和“00后”,采寫“戰‘疫’中的青春之歌”系列。就您所采訪的對象中,這些年輕人的哪些經歷、哪些事,吸引了您的目光?
李朝全:這次抗疫戰斗中,涌現了很多“90后”甚至“00后”的身影。書寫“戰‘疫’中的青春之歌”,既是中央指導組宣傳組建議的選題,也是作家們在采訪過程中逐漸去關注的對象。譬如,騎行300公里奔赴武漢回到醫院參與救護的護士甘如意,當年汶川大地震時還是個小女孩的佘沙如今已成長為一名勇敢的援鄂護士,等等。我采寫了大連志愿者小強的故事。這個名叫蔣文強的小伙子本來買了車票是要去岳陽的,沒想到在武漢陰差陽錯地下了車。后來,他進入武漢市第一醫院當起了一名清潔工。3月30號,蔣文強跟隨大連醫療隊平安地回到了大連。他的經歷令人唏噓,也令人贊嘆。還有一位叫吳尚哲的“90后”女孩,網名叫“阿念”。在進入方艙醫院后,她每天拍攝視頻,撰寫日記,吸引數百萬網友的關注。她外婆后來進入火神山醫院治療,她就去照顧老人。最終,外婆還是走了。3月14日,阿念康復出院。她的媽媽說,阿念成長了許多。這些天經常聽到鄰居、朋友說起阿念。
記 者:之前您寫過《少年英雄》《夢想照亮生活》《最好的時代》等報告文學作品。這一次寫抗疫,就采訪的具體過程而言,有什么樣的不同感受?
李朝全:以前我也寫過一些英雄人物,也寫過一些災難,比如汶川大地震災后,我曾獨自一人前往災區進行采訪。但這次的武漢采訪,情況更為特殊。一是具有較大的風險,因為新冠肺炎病毒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更重要的是對于病毒的傳播途徑、傳染的概率,人們并不完全清楚,敵人是藏在暗處看不見的,因此必須做好十足的防護,不敢有絲毫的疏忽大意。其次,這一次我還需要負責協調各位作家的生活、出行和采訪,包括作品完成后的送審、發表等,因此每天都很忙碌。在采訪過程中,幾位作家都站到了一條戰線上,就像戰士一樣并肩作戰,彼此之間都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我把它視為一種過命的交情,大家以兄弟互稱,相互關照,相互提醒,相互幫助。我們是一個團結的完整的整體,大家都非常珍惜這種情分和緣分,同舟共濟,攜手戰斗,這種獨特的經歷終身難忘。
記 者:在這樣大的疫情面前,文學,特別是報告文學,應該承擔什么樣的功能?
李朝全:文學是人學,文學應該承擔起記錄歷史、反思事件、參與精神重建的重要功能。報告文學是文學的輕騎兵和偵察兵,報告文學作家能夠及時深入現場、深入一線,采訪創作有感染力、有影響力的作品,發現和塑造典型人物,迅速地記錄反映重大事件,留下歷史印記和國家記憶,同時可對災難及其次生災害進行深刻的反省與追索,承擔提醒和記憶功能,啟示人們牢記災難教訓,給予人們心靈的撫慰和情感的慰藉,重建災后精神文化生活。報告文學有史志功能,可以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記 者:通過此次采訪,對您個人的生活和寫作而言,將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您后續的創作計劃是什么?
李朝全:通過這次采訪,我個人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敬畏生命,熱愛生活,無論對何人,無論在何時何地。一直以來,我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寫作,給人們帶去愛、溫暖、希望和力量,給在黑暗中苦苦摸索、尋找的人們帶去一絲光亮,更希望能帶給讀者大眾一點思考:我們應該如何度此一生?我們應該如何讓別人活得更好?如何與別人建立一種命運共同體,與自然萬物建立一種生命共同體?我們民族的性格和精神家園還有哪些缺憾,有哪些需要改進和提升的地方?
我目前已經完成了幾篇作品,在《光明日報》《文藝報》《中國作家》陸續發表了。下一步計劃編一部《抗疫群英譜》,還要創作一部關于武漢防控疫情工作的長篇報告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