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3-06 來源:文藝報 作者:鐘芳
春風攜書香,書香送清爽。和煦的春光下,信手攤開上海師范大學教授張劍光的《中國抗疫簡史》(新華出版社2020年2月出版),融融春意,瞬間照亮了每一行文字,也佛過心頭,帶來說不盡的暖。滿目春光下,摩挲著潔白的書頁,讀思之間,深為中國幾千年來抗擊疫情的壯闊歷史而感懷。
《中國抗疫簡史》從“疫病與巫術”“戰爭、動亂和瘟疫”“帝王將相直面瘟疫”“中國歷史上的鼠疫”“皇帝與天花”“令人戰栗的麻風與霍亂”“防疫抗疫思想的發展”“抗擊疫病:民族精神不可戰勝”等八個方面,全面梳理了從先秦到清末的防疫抗疫的歷史,總結了歷代在防控疫情中的經驗教訓,講述了一些典型的斗疫人物和斗疫故事,熱情謳歌了中國人民在一場場阻疫抗疫中所表現出的同舟共濟、堅韌頑強的民族精神。
從書中可以得知,對疫情的了解,我國從商朝時就有所認識,那時的甲骨文中就有“疾年”的說法。然而,限于當時的醫學條件和人們對病毒的粗略認知,最初,不少古人往往把遏制疫情的希望,都寄托在所謂神靈和巫術上。愚昧和無知,讓這部分人付出了慘重的生命代價,但也為一代代醫者積累了寶貴的抗疫經驗。后來,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和健康理念的逐步增強,人們對疫病的認識,開始有了飛速的提升。彼時,“四時皆有癘疫”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一些有經驗的醫者已能從復雜多變的疫情中,有針對性地辨別出傷寒、瘧疾、麻風等傳染性疾病。而每到大疫降臨,智慧的古人也并沒有被各類疫病所嚇倒,而是眾志成城,積極投身于抗疫活動中。夏商周時期,各地就建立了隔斷傳染源以切斷疫病進一步蔓延的制度。政府除了對災疫嚴重的地區實行免交和緩交賦稅的優惠政策外,還將遏制疫情效果明顯的藥方公之于眾,刊刻在各主要道口,以惠于民;并指派醫生攜帶藥品到鄉村巡視,使疫者能第一時間得到救治。為了使疫病患者得到集中診冶,從秦朝時代,我國就修建了一些隔離點,一種是臨時性的,一種是長期性的,在“早發現、早隔離、早診斷”上,可謂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值得稱道的是,宋徽宗崇寧初年,朝庭除了設立專門收治病人的安濟坊外,還會對每位醫生建立技術檔案,醫治病人時的技術長短處都要記錄下來,以此作為年終考評的主要依據。而在個人防護方面,古人的抗疫意識也有了顯著增強。不僅嚴格做到人畜分居,而且,也會勤洗手面、勤洗澡,力求最大限度地隔絕病毒,以確保自己的身心健康。
令人欣慰的是,在中華民族千年的抗疫歷程中,歷朝歷代都曾涌現出一些醫術高超、不畏艱險、救民于水火的斗疫勇士。他們中既有孫思邈、張仲景這類耳熟能詳的藥圣,也有朱震亨、葉天士等民間名醫,也不乏蘇軾、蒙哥汗等這些以偏方治瘟的歷史名人。他們或獻“神藥”、或施妙手、或集百家之長,以各自的方略,為人民解除病痛,為阻疫抗疫書寫了亮麗的篇章。在此過程中,我國人民也積累了許多彌足珍貴的斗疫經驗,形成了豐富的治疫理念。針對疫病的起因、診斷方法、具體用藥等方面,相繼產生了張仲景的六經八綱、劉元素的火熱說、張從正的攻邪法等系列醫學思想,這些從實踐中總結出的克疫理論,對于指導當時的抗疫斗疫,都發揮了積極的建設性作用。
時光的車輪不經意間駛到2020年。在這個春暖花開之季,始于去年年底的這場新冠肺炎疫情,經過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戰,目前疫情蔓延勢頭得到初步遏制,防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我們的舉國體制、超常的動員能力,在這場防控疫情的戰斗中,都顯示了巨大的優勢,為新時代的中國抗疫史增添了濃重的一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賡續先人傳承,弘揚“眾志成誠,攻堅克難”的抗疫精神,相信2020庚子年抗疫勝利的春天,必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