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起,中國作協組織實施“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發展工程”,內容主要包括重點作品創作扶持、優秀少數民族文字作品翻譯扶持、優秀作品出版扶持、理論批評建設扶持、少數民族文學對外翻譯、少數民族作家培訓等。“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發展工程”的全面實施,使少數民族文學在培養人才、鼓勵創作、加強譯介、扶持出版、理論批評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作為承擔該項工程的重要部門之一,中國作協創聯部以服務作家、培養人才、推動創作為基點,積極探索創新工作機制,通過一系列扎實有效的舉措,推動了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
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出版碩果累累。中國作協先后扶持少數民族重點作品選題578項,出版少數民族文學原創作品80部,出版“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之星”叢書20部,出版《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集》60冊,共收錄了55個少數民族2218位作者的4279件作品。其中小說792件,散文1413件,詩歌2010件,報告文學63件,影視劇本1件。這些作品的出版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少數民族文學理論建設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理論研究覆蓋了少數民族民間文學、文化史、文學發展史、文學理論、現當代作家創作論等各個方面,從事少數民族文學理論研究的專家先后出版了一系列高水準的研究專著。2013年以來,中國作協連續6年在不同城市舉辦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論壇,分別以“中國夢”的多民族文學書寫、“中國夢”的多民族影視文學呈現、“絲路文學”語境下的多民族文學審美、“審美天塹五彩橋”多民族文學翻譯、少數民族網絡文學、“改革開放以來的少數民族文學”為主題探討少數民族文學創作與理論建設,并出版論文集《“中國夢”的多民族文學書寫》《中國夢的多民族影視文學呈現》《橋梁·平臺·園地》等,為學術交流提供平臺。中國作協還通過舉辦系列少數民族作家作品研討會,利用《文藝報》開設的“少數民族文藝專刊”以及《民族文學》設立的評論欄目,積極宣傳推介當代優秀的少數民族作家作品,組織和引導文學評論家開展對少數民族作家作品的研究。
生活是文學的創作源泉。中國作協及各團體會員單位堅持深化改革、服務基層,不斷創新“深扎”活動和創聯工作的機制舉措。廣大作家積極響應號召,一次次在少數民族邊陲行走中收獲靈感與作品,也收獲了56個民族之間血肉相連的真摯情感。自2013年以來,中國作協在定點深入生活項目中,共組織作家赴內蒙古、廣西、云南、新疆、寧夏、西藏等少數民族聚集地開展“深扎”活動160余次。作家們創作了一大批展現蒙古、藏、赫哲、土家、哈尼、維吾爾、回、朝鮮等少數民族風情和生活的作品。
《民族文學》雜志社在內蒙古莫力達瓦、遼寧丹東、浙江象山、海南陵水黎族自治縣等30余地建立創作基地,為少數民族作家深入生活、擴展視野、增進交流提供了平臺,也為本地區文學事業注入了活力。雜志社還積極開設專輯專欄,舉辦培訓班、改稿會、筆會等作家培訓交流、文化實踐活動。為更好地促進作家和翻譯家之間的交流,雜志社通過組織作家與翻譯家見面會、異地辦班等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使大家加深了對創作與翻譯的理解,擴大了文化視野。
中國作協十分重視少數民族青年作家培養工作。圍繞新設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之星”叢書項目,中國作協創聯部已先后開展了改稿會、在《文藝報》和中國作家網推出專版、專題推介、組織采訪采風及新書發布會、座談會、作家進校園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將一批優秀的少數民族青年文學人才推送到讀者面前,展示了少數民族文學的獨特魅力,展現了各民族的多樣風采。
站在新時代的新起點上,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將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文化,在全體少數民族文學作家與文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繼續書寫各民族人民的偉大創造,傳承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不斷提升民族地區文化建設,促進民族團結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