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8-09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3年多時間,
我們走訪了沿淮4個省15個地市60多個縣區,行程14000多公里,
采訪了800多人次,
查閱了近70年約700多萬字資料及2000多萬字地方史志。”
8月4號,安徽作家潘小平、李云、余同友、許含章,攜三年心血之作《一條大河波浪寬——1949-2019中國治淮全紀實》,來到2019中國黃山書會現場和讀者們分享創作心得。
這部作品厚重的歷史感和創作團隊嚴謹的調查態度,讓在場的讀者無不肅然起敬。合肥在線的記者就《一條大河波浪寬——1949-2019中國治淮全紀實》的相關內容,對潘小平進行了現場采訪。
七十年淮河治理 獻禮祖國母親
對于淮河水患頻發的原因,潘小平解釋道:“因為淮河流經五個省,兩頭高中間低,低的階段就在安徽,安徽在淮河的鍋底。”同時淮河水患自古難解,看著父老鄉親每每因水患流離失所,“水來人走,水走人回”,潘小平痛心不已。因此,四位皖籍作家敲定以七十年治淮為母題,去重新挖掘和探尋這段不平凡歷程中默默奉獻的光輝人物和可歌可泣的“治淮”故事。
作者 潘小平
但“治淮”實在是一個太過龐大的母題,需要經過謹慎細致的采訪調查和嚴肅慎重的建構和抒寫才能全方位還原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共同構筑這部跨越七十年的文學史記。
作者 李云
四代人傾情抒寫 勾勒人民群像
確定母題后,潘小平、李云、余同友、許含章,這四位橫跨50—80四個年代的皖籍作家,花費3年多時間進行了大量的資料采集和田野調查,他們建立了大量的人物索引、地名索引和工程索引,以科學嚴謹的態度,還原歷史的精神,將四代人的思想、理念、感觸、審美方式、敘事表達融匯到一起,從不同層面和視角,描繪治淮大業的壯麗畫卷。
作者 余同友
采訪中,談及困難,潘小平輕描淡寫。“最熱的天,最冷的天,下大雪我們也是在外面,有時候我們要在非常不好的天氣趕到工地上去,才能感受到更多。”但她話鋒一轉:“報告文學它有一個好處,就是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刻你會遇到什么,它和虛構性的作品不一樣,是真實的。”
作者 許含章
潘小平特別提到了田野調查時的一份驚喜——93歲的治淮女英雄,李秀英。“當時我們寫的時候希望有一個能夠貫穿整個七十年的主要人物,但自己都認為是癡心妄想。幸運的是我們了解到了這樣一個完全符合我們設想的人物,從她最初帶著孩子‘跑水返’,到最后成為治淮英雄徹底改變命運,成為和淮河命運相交叉的人物,而且她還活著,今年已經93歲了,于是她成了貫穿全書的人物。“潘小平興致勃勃地說道。
李秀英的傳奇故事以及全書中出現的八百多個受訪者的人物群像,讓這部報告文學作品,在保證真實性、嚴謹性的同時,更增添了可讀性。讓人們了解到七十多年的治淮史,更是人民群眾用汗水和精神澆筑出的歷史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