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9-11 來源:安徽作家網 作者:安徽作家網
編者按:作家書房帶領我們一起走進文化名家的私人書房,從另外一個角度了解他們的閱讀習慣,與自己對“文學與人生”的態度作個對比,品味思想醇香,倡導閱讀人生。
作家檔案:
潘小平,安徽蚌埠人,安徽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安徽大學兼職教授,安徽省散文隨筆學會會長,1992年之前,在淮北煤炭師范學院(今淮北師范大學)中文系從事寫作教學和當代文學研究,1992年初調入省文聯理論研究室,1995年開始從學術研究轉向文學創作。以散文和紀錄片為主要創作樣式,有《季風來臨》《北方驛站》《城市囈語》《前朝舊事》《長湖一望水如天》《讀書的女人不會老》《無用之用》等散文隨筆和文學評論出版發行。廣泛參與電視策劃與制作,擔任多部近200集紀錄片撰稿,希望通過現代傳媒手段,將精英的理念傳達給大眾。近年來開始嘗試小說創作,有《少男》《扁豆花開》《雪打燈》等中篇小說發表并選載。
書房一角:
書齋十問:
Q:您的書房有名號嗎?取名的用意?
A:我的書齋名“易廬”,從我留校那年起就追隨我。“日月”為“易”,也取“易經”意,日月不居,而江河萬古。
Q:您目前有多少冊藏書?有哪些類型的?
A:接近萬冊吧。我從高校時開始藏書,幾十年來個人最大的消費就是買書。2008年,改革開放三十年,安徽《商報》做過“安徽十大書房”,我是唯一的女性。我讀得最多的,一是哲學類,二是思想文化類,三是歷史類,這也是我主要的藏書類型。比如印裔英國作家奈保爾的思想隨筆“印度三步曲”:《幽暗的國度》、《受傷的文明》、《叛變的今天》;法國哲學大師雅克·德里達的代表作《立場》、《判斷力》;美國蘇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隱喻》;后殖民主義文化理論的代表人物、美國哲學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遜的《60年代斷代》等等。文學我只讀一流作家的散文和小說。除了我追蹤研究的作家,我一般不藏小說。
從我的藏書里,可以看出我閱讀的傾向性。
當然,我更加浸潤其間的,是孔子、莊子和魯迅。每一個用漢語言寫作的人,都應該對兩個傳統負責:一是《詩經》以來的中國古典文學大傳統,一是“五四”以來中國新文學小傳統,進入“不惑”之后,我才真正認識到傳統和經典對我意味著什么。
Q:最近喜歡研究哪一類型的書?
A:這幾年偏重于“史”,哲學史、文化史、思想史、文明史等等,不局限于文學史,另外,集中讀了海外新儒大家的著作。
Q:您每個月大概花多少錢買書?對網上閱讀,電子書有什么樣的看法?平時閱讀,網絡和紙面閱讀的比例是多少?
A:過去花在買書上的錢比較多,近5年來基本是網上閱讀,但書貴了,稍微買買,幾百塊錢就沒了。目前全是電子閱讀,有作者給我紙質稿件,我也仍然要他們發來電子稿。
Q:您有什么樣的讀書習慣?
A:下午讀書,雷打不動。做筆記、做摘要。
Q:您從圖書館或朋友那里借書嗎?
A:從不借書,除非是任務寫作所需要的資料。因為借了要還,而還書是一個痛苦的過程,讓我情緒低落。所以哪本書只要喜歡,直接就買了。
Q:您向朋友出借自己的藏書嗎?
A:也不向外借書,當然實在抹不開面子的時候也有。書借出去后我會很難受,很不安,幸好這樣的時候不多。
Q:哪本書對您的影響最大?
A: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
Q:您對自己最滿意的作品或者最不滿意的作品是哪一部?哪方面您覺得好 或者不好?
A:沒有什么滿意的,所以還在寫——也可能一生都寫不出讓自己滿意的作品了。但我喜歡一句話:寫作只對寫作者有意義,其他的,管不了。
1Q:對文學愛好者的寄語?
A:寫作是長跑,跑下來就跑下來了,跑不下來,就跑不下來了。